![]()  | 
    
       典型在夙昔──宣教歷史 作者:彭懷冰(1998.2.5 ) 壹、引言 一、 1987年,華福中心在澳門舉辦華人佈道研討會,時逢馬禮遜牧師來華宣教180年紀念,籌備單位特別在他們一家的墓地安排了主日崇拜,以紀念這位一生為中國獻身的宣教士。今年11月,我參加國際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的中國事工研討會,與會者再一次到墓前追思190年前這位在華人宣教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1807年,馬禮遜牧師由英國倫敦傳道會差派,展開近代基督教來中國傳道的歷史;由於當時法令限制,以及天主教的排斥,根本無法在中國立足,傳福音的事工不可能進行。因此從事翻譯聖經的工作,他的一生也是以文字工作為主。除了翻譯聖經、出版聖經、編著華英字典、撰寫許多中英文論著外;他也是個有遠見、有眼光的人,在文字人才的培育上是不餘遺力,除創辦了英華書院,更對各差會來華宣教士投入文字事工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們在南洋各地工作,一方面從事聖經翻譯和書報出版(共有145目),另一方面藉佈道派發書報單張來接觸華人。此一時期的福音工作,稱之為『文字傳福音年代』。二、在聖經中保羅引用了先知以賽亞的話: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神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以賽亞預見神的選民被擄到外邦,他們日日年年渴望釋放歸回的日子,直到古列王時這消息藉報佳音的使者傳來讓屢遭兵荒馬亂的人們終能過著平安的日子這樣的腳蹤何等佳美!保羅在羅馬書十章,引用這段話用意在說明:神的救恩必須向全世界宣揚,人得救恩需要經過聽見福音、而相信、求告主的名這幾個階段,然而在這之先需要有人去傳,而傳信息的人則需要奉神和教會的差遣。 二、神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不願一人沉淪,於是神首先差遣獨生愛子耶穌來,為萬人做了贖價。接著祂也差遣蒙救恩的人往世界各地宣揚福音,那麼福音又是如何從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直到今日傳到世界歐美亞非各洲?自基督時代至公元四百年羅馬帝國從一個逼迫耶穌及其門徒的國家,變為以基督教為國教並把聖經譯成拉丁文;可惜羅馬人將祝福保留起來,並未將福音再向外傳開。 但以後幾百年,藉著歐洲北部維京人擄掠的年輕婦女為婢妾,漸漸感化他們接受福音,後來雖然經過十字軍因誤解主的大使命,與回教民族對抗惡名昭彰的一頁歷史,但宣教事工還是藉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而將福音帶至美洲。十六世紀是歐洲海外殖民及堪察探險的輝煌世代,教會本來應該趁著改教運動的熱潮將福音帶到地極;但由於教會在神學思想的爭辯和奮戰而自顧不暇,根本談不上宣教。此時的羅馬天主教的一些修會,在全世界宣教上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貳、宣教歷史的三個階段 所以嚴格地說,基督教的宣教歷史自十七、八世紀才開始萌芽,近代宣教歷史的發展自此時分為三個階段:我們要從三個關鍵性的人物來談。 一、 沿岸宣教時期:克里威廉為代表(1800-1900) 年輕的克里深受當時航海事業的吸引,讀到庫克船長的航海遊記後開始對宣教有興趣,搜集海外史地人文資料,自製世界地圖和地球儀,以了解世界上那些遙遠的地方。1791年,三十歲時出版了一本書《基督徒對異教徒悔改的責任》帶來當時尚沒有宣教概念的教會極大的震撼。因而這本書後來被公認如同馬丁路得的「九十五條款」在教會歷史中的貢獻一般。 他再接再勵,不畏教會傳統勢力的反對,自組差會,到各地傳遞宣教異象。他排除了各種障礙:包括父親說他瘋了,妻子不願同往;終於在1793年離開倫敦動身前往印度。在海上航行五個月才抵目的地。在那裡一去就是四十年,忠心地傳道、翻譯了十一種方言的聖經。因著他的影響,英美許多差會陸續成立,把神的救恩帶到各大洲的沿岸地區,他不愧稱作「近代宣教之父」。 二 、內陸宣教時期:戴德生為代表(1865-1980) 相對於沿海宣教時期,在1865年之前宣教士多半只到印度、中國、東亞的沿岸地帶,戴德生卻看到內陸宣教的需要。也是英國人的戴德生,幼時就喜歡做藥商的父親講有關航海和中國的故事。十七歲重生後神讓他看到向中國人傳福音的異象。當時中國千千萬萬的人民佔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卻歷代以來沒有聽到福音的機會。1854年他初到上海先是和其他宣教士一樣,在五口通商的沿海地區傳福音。漸漸的發現中國內陸省份有更廣大的需要;因為全中國的一百位外國宣教士及三千個中國信徒都分佈在沿海區域,那麼西藏、蒙古等偏遠內陸有誰去傳呢?於是在1865年成立了中華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 )為宣教歷史寫下新的一頁。 戴德生的故事對中國人而言耳熟能詳,當我們細數宣教歷史人物時中國人不能不感謝這位宣教偉人。在他於中國傳道期間,因辛勞和疾病,兒女和妻子相繼去世;到他晚年交棒之後,七十三歲在長沙安息主懷,葬於蘇州戴夫人和四個子女之旁。然而其後代,直到今日的第五代子孫,仍獻身中國的傳道事工,這是一個多麼愛中國的家族! 三、未得之民宣教時期:金倫湯申為代表(1935迄今) 這個階段可以說由美國青年金倫湯申開始的。1917年當湯申還在大學時到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傳福音,在發福音單張時發現,當地的印地安支加告(Cekhaguel )族有百分之六十的人不懂西班牙話;那麼用官方的西班牙語向這些少數民族傳福音是不可能的。於是他有個理想,就是讓每一個不同語言風俗文化群體的人,都能用自己熟悉的語言來明白福音真道。1934年他成立了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 這個國際性差會至今六千多位宣教士和上萬的工作人員,在世界無數的少數民族,就是福音難以傳到的所謂未得之民當中,翻譯聖經、印刷聖經、教導部落民族識字、提供醫療服務、建立本色化教會。 參、台灣宣教歷史 一、南部地區: 1.1865年5月27日,馬雅各醫生係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士,他與四位中國人信徒由廈門搭乘「美太號」來到高雄,隔幾天就到府城(現台南市)。6月16日就開始分發福音單張,並在看西街一帶租民房,前為佈道所後為診療所。但沒有多久,在7月9日被暴徒包圍投擲石頭,官府不保護反而勸他們退往英國領事館保護的旗後工作。 2.1866年8月就有首次領洗者四人,內有一名就是前台大醫院高天成院長祖父高長傳道師。1869年馬雅各醫生再度到台南現盲啞學校博愛堂之處行醫傳道,太平境教會是他在台灣府城所建立的第一所教會。 3.1870年教會及佈道所已遍及東港、左鎮、旗山等十來個地方成為南部長老教會的源起。 4.小結:馬雅各醫生在行醫前都是先求神同工。他常以聖經教訓勸勉『不是倚靠勢力、才能,乃是倚靠聖靈方能成事。』信徒本此精神,一代接一代將福音傳到台灣各地。二、北部地區: 1.1871年末,加拿大籍的馬偕博士在他廿七歲時隻身橫渡太平洋到高雄,與英國的宣教士們相聚。 2.1872年3月7日,馬偕博士與李庥牧師、德馬太醫生搭船沿西海岸北上,9日抵達淡水,過幾天他們徒步南下經新竹、大甲、豐原、大社等地直到大甲溪岸,馬偕博士單獨於4月6日回到淡水,開始租屋傳道。這是北部長老教會的開始。三、總結:由於先到台灣南部的這些宣教士,他們是屬於蘇格蘭長老教會,所以南部長老教會和加拿大長老教會支持的馬偕博士成立的北部教會到 1957年才成立總會。 1.台灣基督教的傳播,自開始就陪伴著醫療工作。 a.馬雅各醫生是格拉斯哥大學醫學院出身的,他不僅是把基督教傳入台灣的第一人,也是把西洋醫術特別是外科手術傳入台灣的第一人。他開始了台南的新樓醫院,對醫療衛生的歷史有輝煌的貢獻。 b.馬偕博士的傳教事工與醫療工作亦密切的配合。他尤以牙醫技術聞名,一生拔牙超過兩萬一千。在台灣,很少人不知道馬偕醫院。 c.在中部地區,彰化基督教醫院最為有名。蘭大衛醫生1897年3月申請在彰化購地,1899年醫院峻工,他為主吃苦耐勞不懈的工作,對人不分貴賤、一視同仁。1928年被稱為“活佛的仁慈醫生”,為救活病童周金耀親手割取愛妻四塊腿皮,進行醫史上首創的皮膚移植手術,是為有名的“切膚之愛”。 3.除了醫療工作之外,社會救濟工作、文教事業方面的工作更是對台灣帶來無比的影響。例如以羅馬字拼成台灣話的文字,成立台灣教會公報社(1885)、台南長榮中學(1885)、長榮女中(1887)盲啞學校(1891)等都是在一百年前宣教士所有的努力,在今天仍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肆、結論 一、「宣教歷史是用宣教士的血寫成的」這句話道出宣教士在異邦傳福音所遭遇的艱辛、冷漠、逼迫、劫掠、疾病、甚至生命的威脅。多少宣教士在醫療或科技落後的地方傳道帶著崩潰的身心回國?又有多少的宣教士死於宣教地,只因為他們被基督的愛感召?你或許聽過「西非是白人的墳墓」,可見早期宣教士所付的代價!有位宣教士1833年到賴比瑞亞,四個月就死了;但他臨終時仍說「寧有千萬宣教士倒下,也不放棄非洲!」而在十九世紀的東方中國,因一連串的列強勢力,國人發生排外暴動,常以教案為名把宣教士當做忿怒的對象,把基督教當成「帝國主義侵略的工具」;教堂被毀、宣教士殉道、信徒遭殺害。 但是去非洲宣教而聞名的李文斯頓,他深入非洲中部,揭發販賣黑奴、多妻制等陋習,成為非洲宣教的先鋒。第一位到中國來宣教的馬禮遜,把聖經翻譯成中文、編中英文字典、創辦第一份民報;其他早期宣教士辦學校、醫院、翻譯西方科學法學書籍、解除婦女纏足陋俗、幫助吸鴉片者戒毒,這等等在中國現代化上功不可沒。當然最重要的是藉著宣教士的佳美腳蹤,將福音  |